“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是中国唐代大学者韩愈针对埋没人才的现象发出的感慨。许多领导总是片面地感叹人才缺乏,却很少认真地总结一下自己在识人选才方面的经验,反思一下自己在选才中存在的问题。只有真正掌握是识人术的要旨,对“人才”也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才有可能找到好的人才。
1、人才不等于完人
其实人人都有缺点,人才也是如此。对人才绝不可脱离实际的提高要求,他们的缺点只要不妨碍他们所负担的工作,就要加以谅解。对于他们身上的“弱点,”要进一步看,要变换角度看,结果很可能是“斜视”中的“弱点”,正视是长处。即使是弱点,也要无碍于工作,无碍大局也要大胆使用。
2、人才不等于文凭
人才不同于文凭,嘴上都在这样讲,但实际上文凭就等于人才的情况还比比皆是。文凭与才能确实有一定关系,特别是那些经过严格训练的正规学校的文凭。但是,文凭与才能又有差别,即使文凭与其实际知识相符的人,由于用非所学,或用学不能完全一致,仍然不可简单地把文凭当成人才。更何况这些年来学籍管理混乱,滥发文凭之风盛行,用人情换文凭,用钱买文凭,用权要文凭的人屡见不鲜,同一学历的文凭失去了统一标准。
某一位企业经理,5年间竟弄了6张大学文凭,其文凭之多,专业之齐全,弄来之容易,使人瞠目结舌。试想,这样的文凭有何用?这样的文凭与才能有何关系?
3、人才不等于奇才
人才结构呈金字塔形,假如说位于塔尖的是奇才,那么塔腰的是中才,塔底的是凡人,奇才是极少数,中才是大量的,凡才是大多数金字塔的稳定在于基础的坚固与宽广,奇才人物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各个层次上的中才、凡才。包拯的“昼断阳、夜断阴”,离不开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的辅佐;诸葛亮的用兵如神,离不开关、张、赵、马、黄等一批英勇善战的大将的辅助。只有眼睛盯着绝大多数的凡才和大量的中才,才能感到人才济济,左右逢源。同样一个企业,有的领导者管理的虎虎有生气,有的则管理的奄奄一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于发掘人才,选拔人才,使用人才。
4、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领导者把一个企业管理的井井有条是人才,一个工人开动机床加工出精细的机器部件也是人才,研究电脑的专家是人才,商店业务员的一口清会计员的铁算盘也是人才,人才就是有“一口清”等,人才就是有一技之长,有一专之能。这种长可以两方面比较,一是比相同点,比如企业中同一工种的工作,使用同样的机器,在相同的时间下,有的加工出来的产品质量好,有的则不行,相比之下前者就是人才。
5、人才不等于“嘴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气质,领导在选才时千万不可只注意那些善于交际、开朗活泼、敢打敢冲的性格外向的人,那些善于口头表达发挥,一分才能说成三分,指头尖点的成绩声张的比脸盆还大的的“铁嘴巴”,轻视那些沉静稳重、不吹不捧、深思熟虑、多干少说的内向型人才。
就说和干两方面来说,最好是又能说又能干,俗话说的“嘴一分,手一分”,就是指这种说、干兼备的人,但是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少数的人,绝大多数人是有所偏重的,或者说有余干不足,或是干擅长而说欠佳。能说的人往往是引人注目,捷足先登,早就发现,早被选用,早被启用,而那些只知埋头苦干,不善言辞,对自己的才能、工作成绩羞于启齿的人,往往很难被上司发现。这种人在一个公司树立自己形象的过程本来就长,再加上上司的偏见与官僚主义作风,所以被选中的机会是很少的。
对于性格内向的人要做具体分析,有时的确是不善言辞。有的人是不爱多说闲话、狂话、大话和恭维话,而说起真话、实话、有用的话来颇有见解,只有没有机会说或者不爱抢着说罢了。不管哪种领导绝不可以嘴巴活动频率和送出的声音悦耳为标准判断人才。嘴尖皮厚腹中空者是大有人在的,而工于心计、善于思索、城府很深,着重实干者也是不乏其人。